生化所黃介嶸老師透過研究找到調控galectin-3的方法,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《Advanced Science》
人體中有一半以上的蛋白質帶有沒有結構的區段。雖然沒有結構,它們還是能夠以千奇百怪的方式來執行各種生物功能。其中一個有趣的功能就是這些區段可以進行可調控且可逆的聚集,這樣一來,蛋白質就能夠在細胞中找到適當的位置,讓那些有結構的部分來做它們該做的事,例如催化反應或結合核酸等。不過,有結構和無結構的區域並不是各自為政,它們也會相互合作。以galectin-3這個例子來說,只要少少幾個位於有結構區域中的帶正電胺基酸,或是無結構區段中的帶負電胺基酸,就可以巧妙地調控這個蛋白質的聚集行為。此外,這個蛋白質的無結構區域中,僅有的兩個帶電胺基酸(負電)還能夠當作pH感應器,根據細胞內不同的pH微環境,來調整自我聚集的程度。了解這些小細節可以幫助我們利用這些機制找到調控galectin-3的方法。例如,這個蛋白質的聚集可能會導致microglia無法清除致病的類澱粉纖維,這也是導致神經退化疾病的原因之一。掌握這些知識,我們就有可能更深入地探討治療這些疾病的新方法。
◎期刊資訊:
Sun YC (孫永宸同學), Hsieh TL (謝宗倫同學), Lin CI (林佳儀同學), Shao WY (邵琬淯同學), Lin YH (林煜皓同學), Huang JR*(黃介嶸老師). “A Few Charged Residues in Galectin-3′s Folded and Disordered Regions Regulate Phase Separation” (2024) Advanced Science (指導教授: 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黃介嶸老師)
◎全文連結: